內容:
文/邱志鴻(新北市淡水商工綜合職能科教師) 轉載自國語日報特殊教育專刊
小美(化名)原本是活潑開朗的女孩,能參與班級課程活動,跟師長同學的互動也很好,但是從高中二年級下學期開始,出現上課精神恍惚,做事忘東忘西的情形,甚至會突然生氣敲桌子。老師問她為什麼敲桌子,她說,近來常聽到雜音,因為受不了才會敲桌子,希望怪聲音能停止。
老師覺得小美的狀況有點異常,跟家長聯絡後,發現她在家中也有這些舉動,於是親師合作,讓她就醫接受療育,陪伴她順利畢業,能獨立生活。
特殊生由於腦部有異,常有潛在精神疾病因子,加上進入青春期,容易引發精神情緒困擾,有賴教師及家長細心觀察,才能即早發現,即早轉介輔導和醫療諮詢。以下策略提供參考。
一、即早發現異常
在校狀況:教師在課堂可觀察學生學習適應狀況,如果發現學生出現異常狀況,例如做事不專心、精神恍惚、情緒起伏大,應先與家長聯絡,探詢學生的生活是否出現變動,並且記錄學生異常行為發生的頻率和強度。當學生在校異常行為已持續一個月以上,而且經過輔導仍沒有改善,就要立即轉介輔導。如果學生出現自戕或失控行為,影響在校生活安全,要立即轉介密集輔導。
在家狀況:父母每天可觀察孩子放學後的情緒反應,並且跟孩子談在校的生活狀況,可以從中發現孩子說話時的神情,是否與以往不同。如果孩子寫功課和做家事的時候精神恍惚,產生幻聽幻覺,自言自語,情緒起伏很大,甚至出現自傷或摔東西等失控行為,父母可以先記錄下孩子在家的異常行為,再跟教師確認孩子在校是否也出現異常,請求教師提供醫療輔導資源。
二、尋找協助策略
校內輔導:教師可即早將學生轉介輔導室,諮詢校內心理醫師,了解是否須立即就醫,並且告知家長醫療資訊。教師應接納學生所產生的情緒反應,也要向他說明目前的狀況,陪伴他接受輔導和就醫。導師在班級內可安排同儕關心學生的狀況,請任課教師注意學生上課反應,若有失控危險行為要立即通報處理,確保學生在校期間的安全。
陪同就醫:當孩子出現精神情緒困擾,通常父母會不知所措或不願面對。這時教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要積極跟家長討論學生的狀況,告知家長就醫資源和成功經驗,釐清家長對於就醫的迷思。教師如果能陪同家長和學生就醫,可以提供輔導紀錄表給醫師作為參考,並且跟醫師討論就醫療程(如服藥情形、心理諮詢等)。透過陪同就醫,教師可以成為醫師和家長間的橋梁,建立家長對就醫療育的信心。
三、追蹤穩定狀況
在校追蹤:當學生就醫接受療育後,教師要持續關心學生是否按時服藥,並且記錄學生服藥後的情況,比如幻聽情形減少,上課會打瞌睡等,學生回診時提供給醫師參考。精神治療須持續一段時間,導師在校要持續提供輔導,定期與學生談在校學習生活狀況。在學習方面,先以療育為主,學習為輔,導師可請任課教師在課堂協助學生學習,調整學習目標和彈性評量。在生活方面,導師可先向所有學生說明特教生的療育情形,請學生協助特教生抄筆記、提醒寫作業和陪伴關懷。此外,教師跟家長這時仍應保持聯絡,讓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進步的情形,以及相關教養輔導資訊,鼓勵家長耐心陪伴子女就醫,透過親師合作,陪伴個案就醫療育。
在家追蹤:父母要提醒孩子按時服藥,並且注意副作用,如反胃、嗜睡,並且觀察孩子在家的生活情形,以提供醫師作為參考。如果孩子因服藥而出現副作用,家長也不可以自行停藥,切記要配合醫師指示。治療通常要持續一段時間,才會逐漸有成效,家長須有耐心陪伴孩子就醫,別因為孩子病情尚未好轉就停止就醫。孩子還在接受療育時,家長須接納孩子的狀況和情緒起伏,儘量避免讓孩子獨處,並且鼓勵他們參與休閒活動。當家長因為照顧情障子女而感到身心疲憊時,記得要適時尋找支持團體和資源,因為要先關照自己,才有能量來陪伴孩子。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