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is is an example of a HTML caption with a link.
:::
特教組 - 特教文章分享 | 2024-12-07 | 點閱數: 98

內容:
文/王瓊珠(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) 轉載自國語日報特殊教育專刊

現況探究
 當初外國提出「學習障礙」這個名詞,是因為看到學校裡有些學生既沒有智力問題(非智能障礙),也不是不努力學習,家人相當關心他們的學習狀況,但這些學生的學習過程仍然充滿失敗與挫折。一般學生並不覺得困難的課業內容,這些學生卻要花很大的力氣學習。這群狀況特殊的學生,就被視為有學習障礙。
 也就是說,如果學生學習基礎的聽、說、讀、寫或算的任一項技能出現問題,卻找不到懶惰不學習、家庭放任不管、智力不足、失學等不利因素,可以合理解釋他的問題,他就比較容易被認定是學習障礙個案,屬於「不能」而非「不為」的學生。
 這類單純的學習障礙案例,常來自於家庭資源比較多的社經地位中上家庭,孩子發生學習困難的初期就受到家長高度關注,家人會著急的尋求醫療或教育資源協助;或是孩子個性乖巧、認真,即使功課應付不來,還是會熬夜寫完教師交代的功課,才敢放心去睡覺。然而,教育現場並不是單一的狀況,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,個性也不同;發現問題不單純的學生時,怎樣釐清問題所在,考驗著學習障礙鑑定工作者的能耐。


校園實例
 我來說一則案例吧!
 生長在單親家庭的國中生小黑(化名),身材瘦小,媽媽關心他的學習狀況,還安排他去補習;阿公很疼小黑,爺孫兩人的感情深厚。導師描述小黑時,說他上課容易分心,七年級時,上課常趴在桌上睡覺,學業成績在班上後段,國文、數學的考試成績約只有一二十分。
 小黑在課堂上有時精神不錯,想要發表意見,但容易文不對題。他的情緒控制比較差,被教師糾正或是和同學發生衝突時,會生氣、哭鬧,要安撫好一陣子才能平復,情緒行為處理不如一般國中生成熟。
 導師發現小黑的問題以後,曾多次請他嘗試去資源班上課,但遭到他拒絕,一直和導師上演「你追我跑」的戲碼,直到八年級,他才願意被提報接受特殊教育鑑定。
 後來事情進行得不大順利,因為鑑定人員不確定小黑是真的有學習障礙,還是因學習態度不佳、學習習慣不良、注意力不足等造成成績低落。簡單來說,就是案情不單純。初次鑑定被打回票後,小黑和媽媽才知道,原來不是接受鑑定就會被認定是特殊教育學生。


介入策略
 導師輾轉請我幫忙看小黑的評估資料,因我不熟個案,只能根據資料推論,再提供建議。我注意到小黑寫字常有缺漏或補筆畫,注音拼音能力不佳,即使會造詞,也因寫錯字或拼錯注音而拿不到分數。作文能扣緊題旨,但很多常用字寫不出來,文章就草草結束。小黑的智力測驗分數在正常範圍,看圖操作部分表現不錯,如果涉及語文,或須仰賴聽覺記憶、注意力的項目,表現就明顯低落。
 我猜小黑上課時沒跟上教師的速度,只接收到片斷的訊息,以致發言內容前言不搭後語。我請導師回想,如果是和小黑生活經驗相關的話題,他是否就比較不會出現答非所問的狀況?並建議他再針對幾個方面進一步了解:小黑從何時開始學習表現低落,當時狀況如何?上課時,聽不懂就睡覺,聽懂的時候就有動機回應?考卷不仔細看就亂寫?這樣的學習表現是否和該科目領域或功課難度有關?作文以口說和書寫相較,內容有多少差異?
 直到次年五月國中會考結束後的某天,我才遇見小黑和他的導師。導師特地從外地開車載著快畢業的小黑,送我小黑親手縫製的臺灣黑熊布偶鑰匙圈當作禮物。我原以為那是小黑用市售的材料包做的,小黑說,是家政老師給他看臺灣黑熊的圖案,他按照圖案剪形狀後,花了兩個小時縫製。小黑為了讓我相信他的手藝說:「老師,你看,黑熊的眼睛這樣(歪歪的),如果是材料包,不會這樣。」
 小黑的導師告訴我,小黑通過學習障礙鑑定後,國中最後一年有很大的轉變。小黑說,他小時候很愛哭也愛吃,但阿公始終疼他;現在阿公生病,語言能力受損,他努力猜阿公的意思,猜中後就很開心。
我笑著問小黑:「你小學是怎樣混過來的?」他說,以前只要同學惹他,就會很生氣並報復;現在,他會表達需求,不再用生氣和暴力處理挫折。聽到小黑說他現在變得更乖、更快樂,我很開心。導師還誇他,現在無論是帶他去校外參觀學校或聽反毒宣導,他都會積極回答,宛如脫胎換骨。
 小黑的故事帶給我們什麼啟示?學生的變化永遠不是現在可以說得準的。恭喜小黑有愛他的家人和不放棄的教師,讓他的命運得以翻轉。「不能」與「不為」的界線在哪裡,豈是一眼就能看出的呢?

:::

會員登入

:::

站內搜尋

行動 QR Code

https%3A%2F%2Fse.hdjh.tn.edu.tw%2Fmodules%2Ftadnews%2Findex.php%3Fnsn%3D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