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:
文/林秀真(資源班教師)
「林老師,我班上的一個學生,這兩週開始叫旁邊的女生『老婆』,對方反應好幾次,我解釋過不能這樣叫的原因,但沒有改善,其他同學聽見也跟著起鬨,弄得女生很不好意思。跟學生媽媽說了,也討論怎麼處理,但還是沒有效果。怎麼辦?」
那天,班級導師撥電話到資源班給我,講他班上「喜洋洋男孩」的新問題。喜洋洋男孩,人如其名,無時無刻都將笑容掛在臉上,遇見師長總是蹦蹦跳跳大聲問好,下課時也常站在走廊上大聲唱歌,其他班教師都很熟悉他,覺得他很可愛。在班上,喜洋洋男孩因為 ADHD 的影響,總要教師再三提醒回答問題必須舉手等課堂約定,也會有些情況,需要教師合作處理,比如這次的事件。
找不到原因的問題行為
下課後,我問喜洋洋男孩:「你為什麼要叫同學老婆呢?」
「因為我很喜歡她啊!」喜洋洋男孩一臉燦笑。
「你知道老婆是什麼意思嗎?」
「就是……老婆啊!」他歪頭想了想,這樣回答。顯然,他並不理解老婆的意思。
「你喜歡同學,可以直接叫她的名字啊,同學不喜歡你叫她老婆。」
「可是我想叫他老婆啊!」喜洋洋男孩堅持。
鐘聲響起,我請喜洋洋男孩先回教室。然後,我致電媽媽,請她隔天送喜洋洋男孩上學時,到資源班討論這件事。
次日,媽媽依約前來,說她和導師一起討論並有了一些處理,像是向喜洋洋男孩解釋老婆的意思,說明不能這樣稱呼同學的原因,也約定獎勵和處罰。然而,喜洋洋男孩依舊繼續如此稱呼同學。
我詢問媽媽,是否知道喜洋洋男孩突然這麼叫的可能原因?媽媽搖頭說,那是上週突然開始的,雖然有問喜洋洋男孩,但他也只說是喜歡對方。了解目前的進展後,由於原因不明,我只能繼續思考可能的處理方式。
表達不清常是問題根源
某天,大家在數學課上學習長條圖,我試著讓課程變得有趣些,就請學生票選自己喜歡的卡通角色,將票選的結果畫成長條圖。學生七嘴八舌的討論起自己喜歡的卡通,以及喜歡的原因。
「我們來選懶羊羊,我最喜歡懶羊羊。」喜洋洋男孩雀躍說著:「我喜歡《喜羊羊和灰太狼》,因為有懶羊羊、灰太狼和老婆。」聽到關鍵字「老婆」,我眼睛亮了一下。我覺得,我可能找到老婆事件的起因了!
下課鐘響,我請喜洋洋男孩留下來。
「原來你喜歡看《喜羊羊與灰太狼》,你最喜歡裡面的誰啊?」我問喜洋洋男孩。
「我喜歡懶羊羊,我要當懶羊羊!」
「那懶羊羊喜歡做什麼事情?」我問。
「懶羊羊喜歡睡覺,吃蛋糕,我也喜歡吃蛋糕。」喜洋洋男孩很興奮。
「那麼,懶羊羊會說『老婆』嗎?」
「只有灰太狼會說老婆,懶羊羊不會說啦!」喜洋洋男孩生氣的為他喜歡的卡通辯護。
我笑了一下,接著說:「天啊!原來你是灰太狼耶!」
喜洋洋男孩有點大聲的澄清:「我不是!我不是!我是懶羊羊!」
「可是你都叫別人老婆啊,只有灰太狼才會說老婆,懶羊羊不會叫別人老婆的!」我笑著說,等待喜洋洋男孩的反應。
「那我不要說老婆了,我要當懶羊羊,我是懶羊羊。」
喜洋洋男孩的反應,正中我下懷;於是我伸出手,跟他打勾勾,承諾「要當懶羊羊」,然後目送著喜洋洋男孩一路蹦跳回教室。接下來,我在教學紀錄單寫下剛剛的過程,讓家長知悉,也協助觀察與提醒他「要當懶羊羊」。
後來的幾天,我都詢問導師喜洋洋男孩的情況,得知他後來不曾再叫同學老婆,「老婆事件」於是落幕。
媽媽在教學紀錄單回應我:「當我看見過程紀錄時,紅了眼眶,感謝有人可以這麼理解我的孩子。」
仔細回看整個過程,就能了解喜洋洋男孩之所以叫同學老婆,是因為心裡有個從卡通延伸出來的小劇場。其實,特殊需求的兒童,心裡經常上演這樣的小劇場,通常只有他們自己知道,卻又不一定可以清楚表達,所以周圍的人也經常不理解原因,找不到適切的處理方式,便會覺得這是令人頭痛的問題行為。
但是,如果有個人能打從心底理解這些兒童,用他們的童言童語來溝通,或許就可以讓他們以及他們的家長都感受到被人理解的溫暖,所謂「問題行為」往往就能迎刃而解。